流通经济

  • 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研究

    温少爽;严晓鹏;

    本文系统研究了中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对中国与贸易伙伴双边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IIT)水平的作用,旨在揭示贸易规则如何通过降低贸易壁垒、优化产业分工及促进技术扩散,从而推动贸易结构从产业间贸易向更为复杂的产业内贸易转型。基于1978—2023年中国与贸易伙伴的面板数据,本文系统评估了FTA对双边IIT的促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FTA的制度深度与执行力度是提升IIT水平的关键驱动因素。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发现不仅深化了对FTA推动贸易结构优化机制的认知,还为中国在全球贸易规则重构中提升制度竞争力提供了政策参考。据此,本文建议我国应进一步深化现有FTA的规则内容,强化制度执行,推动高质量对外开放与产业升级进程。

    2025年19期 v.34;No.938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消费趋势下流通经济业态创新与消费提质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

    伞硕;

    在数字化技术深度驱动的背景下,新消费趋势正重塑流通经济的整体格局,推动业态创新与消费提质协同发展。当前,流通经济领域的业态创新发展态势蓬勃,如新零售、直播电商及社区团购等新兴业态快速崛起,消费质量提升呈现多元化、个性化与品质化的特征。数字化时代的消费行为具有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的显著特征,消费升级驱动品质需求向精细化方向演进,新消费趋势对流通经济产生深刻的重塑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实现两者协同发展的策略建议:构建业态创新与消费提质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平台;设计双向驱动、良性互动的协同运行机制;优化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发展实施路径;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发展保障体系,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消费者参与协同推进,切实实现流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19期 v.34;No.938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有效首发经济:内涵特征、驱动机制与层次发展范式

    谢史恒;王书平;

    首发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其“首次”的特征与“创新”的本质高度契合当今消费升级的趋势,已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的首发经济仍存在缺乏长效推动模式、首发经济与市场脱节等痛点。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本文探讨了首发经济的理论基础与发展现状,创造性地提出“有效首发”概念,并基于此概念详细阐述了有效首发经济的七大特征;其次,本文指出有效首发经济的政策、资金、创新、需求、流量五个核心驱动因素,并深入剖析其作用机制;最后,本文提出“制度保障—创新驱动—市场筛选—流量转化”四位一体的有效首发经济层次范式,以期为推动首发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理论框架。

    2025年19期 v.34;No.938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新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演化及治理机制——基于系统基模的分析

    潘建林;

    数字化转型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能,成为新零售企业发展的主要转型模式。然而,新零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因存有阶段性演进过程而并非一蹴而就,因面临转型障碍和“数字化陷阱”而需要相应治理机制。基于此,本文通过应用系统基模思考法来探究新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因果回路关系,识别其发展演变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系统基模分析框架下的新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划分为成长与投资不足基模、成长上限基模及富者愈富基模三个阶段,并分别辅以对应的三层级数字化专有资产投入、三层级数字化标准联结及三层级数字权力平衡治理机制,以求得数字化转型与发展的杠杆解,培育新零售企业的新质生产力,助力零售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19期 v.34;No.938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深入学习二十大

  •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广州“百千万工程”的经验实践

    关键;张含笑;

    本文以广州“百千万工程”为研究对象,探讨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实践经验。研究发现,广州通过政策协同、产品创新、数字赋能服务下沉和风险管控等措施,构建了“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创新赋能”的协同机制,有效破解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难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优化供给结构、强化主体协同、完善配套体系和实施差异化区域策略等可行路径,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研究认为,未来应深化金融改革,加强精准政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精准性和可持续性,以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19期 v.34;No.938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浙江省金融发展模式转型与普惠金融制度深化探究

    何毓雨;

    浙江省作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省份,其金融发展模式的转型与普惠金融制度的深化探索,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典型样本。本文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其金融发展从“草根金融”到“数智普惠”的演进历程,分析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系统性改革路径。实践表明,浙江省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依赖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与技术创新的有机融合,其探索形成的“制度试验—区域推广—全国立法”渐进式改革路径,为全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19期 v.34;No.938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依托中国自主创新示范区培育高质量产业集群的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陈菁;贺妍;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如何借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已成为当前质量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产业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系统探索示范区建设高质量产业集群的条件组态和多元路径。研究发现:(1)单个质量条件变量并不构成示范区建设高质量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2)质量形象、质量环境、质量人才、质量技术、质量效能和质量驱动力的共同作用是示范区建设高质量产业集群的重要力量,同时存在3条形成非高质量产业集群的路径;(3)与单一城市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比,城市集群模式下的示范区建设在产业集群质量与实力上整体偏低。基于此,本文从提升质量形象、改善质量环境、培养质量人才和创新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2025年19期 v.34;No.938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数字经济

  • 数字经济驱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实现路径探析

    郭泉良;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产业正面临深层次结构重塑与价值体系重构的现实挑战。本文以数据分析为主要手段,系统梳理数字经济的特征及其对传统产业升级路径的驱动机制,构建“资源配置优化—组织结构重构—创新生态培育—绿色转型推进”的分析框架,深入解析数字经济在提高产业运行效率、重塑价值创造方式、推动新业态发展及实现可持续转型等方面的实际成效。通过对我国当前传统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组织结构、创新能力与绿色转型进展等核心指标的实证数据分析,揭示当前产业升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与结构性制约。研究指出,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传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但在机制协同、数据治理、平台联动等方面仍需系统优化。本文研究为后续政策设计与企业转型提供了可操作性参考。

    2025年19期 v.34;No.938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省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张芳丽;崔冉;周凤英;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方向,推进两者深度融合更是我国现阶段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山东省在数实融合实践中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从制度机制协同、数字基础设施覆盖广度、数字核心技术突破到数实融合渗透深度等维度来看,仍存在可优化提升的空间。本文系统梳理了山东省数实融合的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了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适配性的数实融合发展路径,旨在切实提升山东省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深度与水平,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筑牢坚实支撑。

    2025年19期 v.34;No.938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升级的空间效应研究

    秦艺舟;张雯靖;

    基于中国 30 个省份 2012—2022 年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了空间杜宾模型,系统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与居民消费升级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的消费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本地效应;(2)数字经济发展对邻近地区的居民消费升级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3)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出区域异质性特征,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不显著。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层面,应大力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加速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提高数字经济与居民日常生活的融合度;(2)企业层面,要牢牢把握数字经济的发展红利,加速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生产和管理的智能化、合理化和专业化,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最终实现数字经济与居民消费升级的协同发展。

    2025年19期 v.34;No.938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国际商贸

  • 新疆与中亚国家贸易合作研究

    王晓宁;

    新疆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核心枢纽,依托历史优势、地缘优势、平台优势和政策优势,持续深化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形成了合作成果更大、合作底色更足、合作亮点更多的良好格局。然而,双方贸易合作仍面临着贸易壁垒依然存在、商品贸易结构单一、非传统安全风险等现实问题。为推动合作向更深层次迈进,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聚力建设新疆自贸区,把握区域开放平台新契机;加强政策交流,破除贸易障碍;拓展贸易范围,调整贸易布局;加强区域安全合作,打造良好贸易环境,以期助力共建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2025年19期 v.34;No.938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5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

    郭晴;陈羊;

    本文基于 2013—2023 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 “中哈”)农产品贸易数据,综合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互补性指数(TCI),系统分析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出口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哈农产品贸易规模实现显著扩大,但中国出口结构单一,集中于初级产品(如 HS06、HS07 类),而高附加值品类(如 HS16、HS24 类)占比偏低;从竞争力来看,RCA 指数长期低于 0.8,整体竞争优势不足,仅少数品类(如 HS20 类)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实力;在互补性层面,双方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贸易互补性提升趋势显著,但尚未形成高阶产业分工格局。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点优化对策:一是提升双边农产品贸易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二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双边贸易竞争力;三是加强中哈互补性农产品贸易,扩大农产品贸易开放。本研究可为中哈农业合作提供理论支撑,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与中哈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2025年19期 v.34;No.938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碳关税政策对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尹艺霖;

    碳关税政策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影响。欧美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名,通过征收碳关税构建新型贸易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造成多重压力:碳关税增加出口企业生产成本,削弱产品价格竞争优势;同时,欧美国家设置绿色技术标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进而引发贸易转移效应,倒逼全球市场布局重塑。在应对策略上,中国制造业需加快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深化国际市场多元化布局,健全碳关税预警应对体系,通过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绿色竞争新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些策略为制定应对碳关税的产业政策与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供了实践参考。

    2025年19期 v.34;No.938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消费市场

  • 区域视角下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电商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以贵州毕节为例

    何园园;

    从区域视角来看,乡村电商的高质量发展与数字技术的赋能相辅相成。本文围绕区域视角下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电商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深入剖析服务乡村振兴路径及相关政策的现状、经验和特征等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推动区域视角下数字技术赋能毕节乡村电商实现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体系建设的路径及对策建议。当前,电商基础设施的完善、数字技术的赋能、多元治理模式的推进和多维动力的快速增长,为乡村电商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时代机遇。未来,建构面向乡村电商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下的综合体、技术创新下的结构体以及协同发展下的贸易体将成为探索的可能。

    2025年19期 v.34;No.938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营销下消费需求挖掘对农村特色电商平台发展的影响

    董秀丽;

    本文以2014—2023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了数字营销背景下消费需求挖掘对农村特色电商平台发展的影响,检验了消费需求挖掘对农村特色电商平台发展的边际效应。研究发现,消费需求挖掘能够推动农村特色电商平台发展,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动态叠加效应;在数字营销的调节作用下,消费需求挖掘能够进一步带动农村特色电商平台发展,且这种调节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即对中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并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研究结论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19期 v.34;No.938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商旅文体

  • 文旅融合视角下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王珺;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技术赋能为特征,正日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系统分析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研究表明,科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引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的核心机制。通过激活旅游新体验、升级旅游新服务、打造旅游新装备、培育旅游新产品等路径,能够有效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025年19期 v.34;No.938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旅游演艺主题公园“投射—感知”形象对比研究——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例

    傅紫绮;张育庆;

    本文以凝视理论和目的地形象感知理论为基础,采用内容分析法、LDA主题模型以及IPA模型,对“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官方投射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网络语境下“幻城”形象可归纳为剧目演艺、旅游体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环境6个维度。其中,旅游体验与公共服务设施维度在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的高频词占比方面一致性较高,其余维度均存在一定差异。(2)从语义网络来看,官方投射更关注旅游活动的开展、文化宣传以及游客接待等方面,而游客感知更侧重演艺内容和时间安排。(3)官方投射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的情感评价整体上都呈现积极情绪,但游客感知中存在部分消极情绪。

    2025年19期 v.34;No.938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物流·产业链

  • 基于网络预售的新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定价机制研究

    刘文静;申冰浩;

    随着互联网发展与消费习惯转变,生鲜农产品线上购买需求激增,网络预售模式成为缓解其易腐、周期短等特性引发的物流成本高、库存风险大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尤其在新疆生鲜农产品销售中成效显著。本文以基于网络预售的新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定价机制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该领域定价现状,深入剖析其定价障碍,并针对性提出对策,包括改善生产环境以提升产品竞争力、引入价格指数保险对冲风险、实施等级差别定价及依据供应链主导方与成本合理制定预售价格等,旨在为优化新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定价、实现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提供参考。

    2025年19期 v.34;No.938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BERTopic模型的国内物流配送研究新动向

    王莉亚;吴昊;

    为了系统梳理物流配送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高质量研究文献为数据源,运用BERTopic模型和层次聚类法识别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追踪研究前沿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当前国内物流配送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和建设研究、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研究、农产品物流配送研究及物流配送在连锁企业中的应用研究。未来,物流配送领域研究的主动力将是技术驱动和系统化管理,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在物流配送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物流配送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服务,提供更灵活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绿色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重要议题,通过优化资源利用和减少碳排放,推动物流配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19期 v.34;No.938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预制菜产业营销模式重构:基于创新驱动的信息对称化与供应链整合路径研究

    陈幸云;罗慧欣;陈欣然;陈桉琪;刘宏楠;

    在消费节奏加快与餐饮市场变革的背景下,预制菜产业凭借万亿级市场规模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然而,面对同质化竞争、冷链成本高及消费者信任缺失等问题,市场营销模式亟待重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国内外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现有营销模式的优劣势及市场主体特征,并探讨信息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创新应用对预制菜产业的赋能作用。研究发现,通过构建基于消费者需求的精准营销体系、搭建数字化营销平台、推进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融合线上线下渠道并开拓新兴市场,以及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可有效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2025年19期 v.34;No.938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8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金融视线

  • 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与路径研究

    贺思仪;曾帅;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科技高速发展下的新型金融服务,在我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数字普惠金融正在重塑传统金融体系,并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本文通过梳理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创新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机制,揭示数智驱动下的金融服务模式如何有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拓展融资渠道、弱化信息不对称、改善融资环境三条主要路径来影响企业创新。本文研究结果为推动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025年19期 v.34;No.938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ESG理念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杨振武;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双碳”目标的推进,ESG(环境、社会与治理)理念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绿色金融领域表现出显著的创新活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本文基于ESG理念,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构建统一标准体系、规范产品认证流程与监管、健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及实施差异化定位与跨境协同等对策建议,旨在探讨ESG如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以期为该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19期 v.34;No.938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6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融科技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和机制研究

    侯浩博;

    本文基于2011—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深入探究了金融科技发展对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提升绿色创新水平,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显示,金融科技能够有效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从而推动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重污染行业企业,金融科技对非重污染行业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调节效应分析显示,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在其中扮演着正向调节角色,高质量的公司治理能够强化金融科技对企业绿色创新的积极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完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优化监管激励、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促进产学研协同、完善数据监测体系等策略建议,仅供参考。

    2025年19期 v.34;No.938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视域下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与路径探究

    曹金飞;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深化,社会对养老金融的需求日益迫切。商业银行凭借庞大的客户群体和广泛的社会资源,在养老金融的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给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带来了机遇,商业银行应利用数字经济进一步推动养老金融的发展。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及养老金融“三支柱”框架,剖析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的发展现状与突出问题,提出商业银行应通过构建数字化养老金融生态、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优化适老化服务及差异化产品设计等养老金融发展路径,实现养老金融业务的智能化、个性化和普惠化发展,从而提升养老金融体系的可持续性与竞争力,以期为我国养老金融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5年19期 v.34;No.938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服务经济

  • 跨境电商第三方支付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研究

    林凯威;孙庆彪;

    跨境电商作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载体,正重塑传统贸易模式,并推动支付相关行业快速增长。首先,本文阐述了跨境电商第三方支付的概念及我国跨境电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分析其从探索至成熟阶段的演进路径。其次,从特征和流程出发,系统分析了跨境电商第三方支付风险的特性,将风险过程解构为支付前、支付中和支付后三个阶段,并详细探讨了各阶段面临的信用风险、资金沉淀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最后,提出我国跨境电商第三方支付风险防控的对策建议:强化信用监管体系建设,构建风险防控多维机制;优化支付决策机制,实现风险收益动态平衡;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完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本文研究旨在为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和支付服务提供商提供切实可行的风险防控举措,以期助力跨境电商支付行业的安全、合规和可持续发展。

    2025年19期 v.34;No.938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三权分置驱动的差异化数据分类交易治理研究

    张潇;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然而,现有数据分类标准难以涵盖数据要素的多样属性,数据确权也因权利交织与界定模糊而面临挑战。本文基于差异化视角,构建了融合属性特征、权属关系与应用场景的多维度数据分类体系,通过横向对比数据类别差异和纵向分析动态演化路径,揭示数据要素的复杂关联性。在三权分置制度驱动下,本文提出基于生命周期动态演化的差异化数据分类治理模型,并通过权属分层适配机制实现分类规则与交易场景的精准匹配。研究表明,该体系能够适应数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变化及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为数据流通、数据确权和数据交易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025年19期 v.34;No.938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区域发展

  • 低空经济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潘雅珍;曹乐;徐林娟;李烜;

    2024年为低空经济元年,低空经济阶段性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抓手,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本文分析了低空经济在县域的发展现状,阐述了低空经济通过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和市场拓展三大核心路径赋能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同时指出其在基础设施、制度供给、技术人才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分别从科学规划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拓展应用场景与市场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低空经济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以期为县域发展低空经济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助力其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19期 v.34;No.938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贵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程靖淇;王廷勇;郭曼;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依托喀斯特地貌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与机制创新,对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推动区域绿色转型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贵州基于“生态+文化+旅游”的复合业态,利用生态产品确权登记、GEP核算体系、市场化交易及数字化管理等手段,融制度设计、技术创新、市场运作为一体,在机制层面建立了生态产品确权、交易及数字化管理全产业链机制。机制创新通过三重路径驱动区域经济:一是促进产业结构绿色升级,培育生态农业、康养旅游等新增长点;二是优化要素配置,依托跨区域补偿机制打破行政壁垒;三是拓展价值增值空间,实现“资源-资产-资本”高效转化。然而,当前仍然存在跨区联动协调度不足、核算标准口径不一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双考核”制度(GDP与GEP并重)、健全市场化补偿机制及推广并完善多方共治体系。

    2025年19期 v.34;No.938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企业碳信息披露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区域同群效应视角的检验

    王艺洁;常春艳;盖政;

    作为我国主要碳源的重要载体,第二产业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对实现“双碳”目标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2015—2022年第二产业上市公司和省域层面的相关数据,基于区域同群效应视角检验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和影响路径。研究发现,提高企业的碳信息披露质量能够通过融资优化与促进创新两种路径促进所在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企业的碳信息披露质量具有显著的区域同群效应,该效应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两种影响呈现双重性:同群效应的高标准向好趋势,则对提升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产生积极影响;而同群效应下低标准模仿行为易导致同质化披露,不利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19期 v.34;No.938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产业经济

  • 产业协同发展视角下苏北区域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

    陈湘来;崔荣梅;

    苏北区域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议题。本研究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定量比较分析及案例研究方法,在产业协同发展视角下全面系统剖析苏北融入长三角的现实基础、进展与发展瓶颈。研究发现,苏北虽具有空间资源、交通改善、特色产业及政策支持等优势,但仍面临着显著发展梯度差、产业承接与升级双重压力、高端要素集聚能力薄弱、物流成本劣势及体制机制障碍等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差异化融入路径:明确苏北作为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特色产业承载区、优质农产品保障基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及沿海开放门户的战略定位;通过绘制产业地图精准承接产业转移、升级飞地经济模式、打造人才集聚环境、强化金融与技术双向赋能、构建高效物流枢纽提升产业与要素协同能力;创新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深化省内区域市场化合作,对标优化营商环境,并强化生态共保与绿色发展。本文研究为苏北区域破解融入瓶颈、实现高质量崛起提供系统性方案,对推动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2025年19期 v.34;No.938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区块链赋能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新质生产力提升路径研究

    李欢;刘慧杰;刘印欣;孙妮;

    本文结合汽车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剖析了区块链技术在极速共识引擎、分布式记账、柔性智能合约等方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理,并指出了赋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完善全链条数字化追溯体系、建立跨链互操作标准化规范、构建低成本信息共享平台、优化隐私保护数据交互机制等多维度的赋能优化路径,以期为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19期 v.34;No.938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ESG表现的影响研究

    朱华蓉;周晓惠;

    随着全球对环境、社会责任和企业治理关注度的持续提高,企业的ESG表现已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企业作为数字经济实践主体,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ESG表现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4—2023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财务数据,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ESG表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与ESG表现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对企业ESG表现提升效应显著。内部控制质量、绿色技术创新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作用于ESG表现的实践路径。具体来说,国有控股企业、规模领先企业、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企业,其数字化转型对ESG表现的影响尤为显著。

    2025年19期 v.34;No.938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7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企业管理

  • 高管激励、制度环境与企业创新

    胡言言;徐绮娅;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并进一步明确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本文以2010—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高管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考察制度环境的调节效果。研究发现,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创新呈现正“U”形关系,制度环境在二者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高管激励经济后果及企业创新影响因素领域的文献,同时对企业合理配置内外部资源、有效调整治理机制,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年19期 v.34;No.938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流通市值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财务—行业联动的政策视角实证研究

    王镜亭;伍喆;姜聪;

    近年来,随着国企市值管理考核体系的建立与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市值管理已成为引导资源配置、优化市场定价、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政策工具。本文基于2010—2024年中国 A 股上市企业核心财务数据,采用双维度分组VAR模型,系统探讨市值管理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动态作用及其跨行业的传导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企业层面,流通市值与现金净资产比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且流通市值对营业收入增长具有约束效应;在行业层面,金融行业市值变化对多行业具有显著的引导作用,展现出较强的跨行业传导能力;整体来看,流通市值在企业财务调节与行业价值联动中居于枢纽地位。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健全市值管理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

    2025年19期 v.34;No.938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论坛

  • 新发展格局下水产预制菜企业价值链提升路径研究——以国联水产为例

    巢明星;

    本研究基于企业价值链视角,以新发展格局为背景,深入剖析了国联水产2014—2023年采购、研发、生产及销售环节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发现:采购环节原材料成本高且应付账款周转率低;研发环节技术转化率不足且同质化严重;生产环节成本利润率下滑叠加存货周转缓慢;销售环节过度依赖出口导致营收不及预期,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低位。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价值链提升路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深挖内需市场潜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拓展全球价值链;数智化赋能,全价值链数据驱动。

    2025年19期 v.34;No.938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西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评价

    周超;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江西省11个地市为研究区域,测算其2006-2023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进行分解。研究发现,江西省11个地市在2006-2023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城市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善有所不同,根据发展特点,研究认为江西省11个地市应制定科学有效的绿色发展计划,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打造一条友好、文明的生态之路,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025年19期 v.34;No.938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