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经济

  • RCEP下我国跨境电商产业链发展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

    赵雪松;赵青;赵沐春;

    随着我国跨境电商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下,构建高效、自主、安全且富有韧性的跨境电商产业链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基于产业链、供应链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深入探讨了RCEP下我国跨境电商产业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认为,RCEP有利于提升我国跨境电商产业链的效率、韧性及安全性,但产业链的价值分配均衡性及自主可控性会面临更大考验。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RCEP带来的机遇,着力提升产业链效率、韧性及安全性,同时积极应对潜在挑战,通过主动作为,增强跨境电商产业链价值创造力和自主性。

    2025年16期 v.34;No.93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3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城乡经济循环背景下县域物流体系构建研究

    闵柳钧;石甜;

    城乡经济循环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县域物流体系构建则是连接城乡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在城乡经济循环背景下,县域物流体系面临基础设施薄弱、物流主体发育不足及服务模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乡经济循环的畅通运行。本文通过分析县域物流体系的内涵与特征,阐明其在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激活消费潜力及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并从四个维度提出构建策略,包括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培育多元化物流运营主体、推动供应链创新服务、优化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以期为实现城乡经济循环与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有效路径。

    2025年16期 v.34;No.935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扩大内需背景下提升城市绿色消费的路径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单航;裴新程;祝童禹;

    本文深入探讨了合肥市绿色消费的发展现状与提升路径,系统分析了合肥在绿色消费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及当前面临的现实挑战。同时,通过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的成功实践经验,针对性地提出了合肥市绿色消费的优化策略建议。研究表明,合肥虽然在绿色交通、绿色家电等重点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在增强绿色产品供给能力、强化政策协同联动等方面仍需持续发力,以全面推动绿色消费模式的广泛普及与深度发展。

    2025年16期 v.34;No.935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8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背景下流通效率对居民增收影响研究——基于公共服务的中介效应

    农玉娟;

    本文基于我国2012—2023年的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流通效率对居民增收的影响,并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公共服务、流通效率对居民增收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流通效率能够显著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且这一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从异质性分析来看,流通效率对东部地区居民增收的正向影响较强,对中部地区的正向影响次之,而对西部地区的正向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其对城镇居民增收的影响更为显著。从中介效应分析来看,流通效率可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来间接促进居民增收。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强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农村地区流通行业发展投入力度、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等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2025年16期 v.34;No.935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深入学习二十大

  •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郭苗苗;张岩;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动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共同富裕、助力高质量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贡献中国方案的实践彰显深刻价值意蕴,这一先进生产力始终遵循创新驱动、人民至上、以质取胜的中国式现代化赋能逻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要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物”的跃升、以高质量人才供给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全面深化改革协调推进“人与物”的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2025年16期 v.34;No.935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8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低空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

    焦梓澍;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具体而言,低空经济能够通过提供科技创新动力、产业创新动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缩短区域时空距离、加强区域合作联系协调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推动绿色化技术应用、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营造积极的开放环境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产业链增值效应、跨界融合机制共享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此,本文从新发展理念的五个维度提出实现路径与发展建议,旨在进一步强化低空经济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赋能效应提供路径指引。

    2025年16期 v.34;No.935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0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数字经济

  • 数字经济驱动下广西跨境电商出口的创新模式研究——以广西特色水果为例

    邓心悦;黄春玲;

    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跨境电商已成为推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转型的重要引擎。广西作为我国面向东盟的关键门户,拥有芒果、荔枝、龙眼、沃柑等丰富的特色水果资源,但在跨境电商发展中仍面临标准化程度偏低、品牌影响力不足、供应链效率不高等现实挑战。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广西特色水果跨境电商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构建了“标准化生产、价值增值加工、智能冷链物流、全球化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全链条创新模式,旨在提高广西特色水果的国际竞争力,为推动农产品跨境电商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2025年16期 v.34;No.935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0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技术赋能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化的协同机制研究

    黄艳碧;

    数字技术是推动非遗文化传承的核心驱动力,而产业化发展通过创新保护模式与市场转化机制,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战略支撑,充分把握数字技术与非遗产业化的关系,对实现广西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广西14个地市2023—2024年的相关数据,构建了数字技术赋能及广西非遗文化传承与产业化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分别对两个子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再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数字技术赋能与非遗产业化的协调程度。研究发现:广西数字技术赋能与非遗产业化耦合协调度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2024年南宁、柳州耦合协调度分别达0.952、0.846,而河池、百色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基于此,本文建议构建“数字孪生—智能合约”双链生态,以期推动非遗资源向跨境数字资产化转型,为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新路径。

    2025年16期 v.34;No.935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智化转型视阈下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路径探究

    许明;程丹丹;

    在农产品物流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山东省依托政策引领、数智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应用与创新等方面的扎实实践,提出了九种农产品物流数智化转型模式,包括“全链条数字化集成模式”“产销直连+数字平台发展模式”“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社区团购+网格化配送模式”“数字孪生+智慧园区模式”“跨境物流+海外仓模式”“合作社+云农场模式”“文旅+农产品短链模式”及“绿色低碳模式”。为进一步深化转型成效,本文提出以下发展路径,包括完善政策支持与标准化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创新技术应用与开展数据驱动建设、通过主体协同优化发展生态、加强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及全面推进全链条数字化,以期为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16期 v.34;No.935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国际商贸

  • RCEP贸易便利性对山东省出口贸易企业影响研究

    常杰;申钰泽;

    RCEP协定的生效实施,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有助于缓解国际现有不公平贸易政策带来的挑战,推动各成员国间对外贸易的交流与发展。与其他政策不同,RCEP作为区域内贸易协定,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同时,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便利,更将各成员国紧密联系在一起。针对RCEP实施过程中现存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提出应对对策,以期进一步优化政策,促进各成员国贸易的交流和发展。

    2025年16期 v.34;No.935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6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桂越双边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李琪;赵亚洲;张瑞涛;蓝任蒙;

    近年来,随着桂越经贸活动的日益频繁,双边贸易额显著增长。过去十五年间,桂越进出口贸易额实现了七倍增长,贸易伙伴黏性持续增强。同时,桂越贸易已成为推动中越贸易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过去十年间,桂越贸易总额在中越进出口贸易额中的占比约为18.09%。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双方商品结构呈现出互补性特征,广西对越南的出口商品结构正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2023年,通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物流货物贸易规模创下年度历史新高,达129.87 亿美元,首次超过边境小额贸易额,双边贸易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虽然桂越双边贸易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但是广西与广东、江苏两省的对越贸易竞争激烈,越南与广西之间的贸易赤字持续扩大,广西边境口岸地区通道经济转型困难等。基于此,本文提出桂越双边贸易发展的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2025年16期 v.34;No.935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对新西兰农产品进口的贸易效率与贸易潜力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武亮;刘文霞;徐梓芙;陈诚;王昊天;

    随着《中新自贸协议升级议定书》的正式生效,新西兰作为中国农产品进口的重要伙伴国,其贸易效率直接影响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与市场的平稳运行。本文基于2013—2022年中国从25个主要农产品进口国的统计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中国自新西兰进口农产品贸易效率的多重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人均GDP的增长、人口增加及FTA实施等因素显著提高了中新农产品进口贸易效率。两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与发展空间。据此,本文提出相关建议,包括中国需加强农业技术引进、深化自由贸易协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进一步拓展中新农产品贸易的合作空间。

    2025年16期 v.34;No.935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结构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

    廖馨语;

    本文基于1983—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构建VAR模型与脉冲响应分析,实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结构存在显著协整关系,这表明两者具有长期动态关联性;外商直接投资是出口结构优化的格兰杰原因,主要通过资本形成、技术溢出及产业升级效应推动出口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转型,且出口结构优化会吸引外资流入,形成正向反馈。从脉冲响应来看,短期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出口结构改善有显著正向作用;中期效应波动性显现,由于部分外资流向低附加值领域,会抑制升级进程;长期影响呈现衰减趋势,但第10期后小幅回升,反映出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产业链协同等机制持续优化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结构升级具有非线性动态影响,需通过精准政策调控最大化其正向效应,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引导外资投向,优化产业结构;第二,优化投资环境,吸引高质量外资;第三,采取有效的政府干预措施,推动产业结构国际化合作。

    2025年16期 v.34;No.935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消费市场

  • “直播带货”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贾子漪;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消费需求持续升级、消费方式愈发多元、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直播带货模式打破了传统销售形态,成为新时代的消费热潮,极大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此同时,直播带货的火爆也引发了非理性消费、消费权益受损、生活习惯亚健康化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对直播带货的规范力度不足、监督机制尚未健全等,亟须尽快规范直播带货,引导消费者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基于此,本文提出优化直播带货的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2025年16期 v.34;No.935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0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银发经济背景下的消费行为变化与市场细分研究

    李新海;郭月;陈威伊;隋璐遥;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银发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老年消费行为变化与市场细分维度,系统分析了当代老年群体消费观念从“节俭优先”向“品质生活”的转变,消费结构由生存保障向精神文化、智能健康等领域的升级,以及消费渠道偏好线上线下融合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生理心理特征、经济能力和生活方式三个维度细分银发经济市场,揭示不同老年群体的差异化需求。针对当前面临的供需错配、数字鸿沟及服务标准缺失等挑战,本文提出产品创新、渠道优化与政策协同等策略建议,以期为银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2025年16期 v.34;No.935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8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新质生产力要素的时尚品牌价值创新路径研究

    李喆;贾艺兵;张璐;

    本文旨在探讨新质生产力要素(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资料智能化、劳动对象拓展)对时尚品牌价值创新的影响机制及其协同作用路径。本文通过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构建新质生产力要素与时尚品牌价值创新的整合框架,结合案例实证揭示要素间的动态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三要素通过协同优化赋能品牌价值创新。新质生产力要素通过动态匹配与协同效应重构时尚产业链逻辑,为时尚品牌提供从技术应用到资源整合的全链路解决方案,推动时尚品牌实现系统性价值跃升与可持续发展。

    2025年16期 v.34;No.935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AI技术在跨境电商营销中的创新与实践研究——以云南花卉跨境营销为例

    孟庆娟;

    在全球跨境电商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AI技术的应用将推进跨境电商业态的快速迭代更新。跨境电商营销作为全球化市场开拓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正在重构跨境营销生态。云南作为世界三大花卉产区之一,其跨境营销正通过AI技术与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平台深度融合。本文结合阿里巴巴国际站平台案例,从云南花卉企业实际出发,探索总结AI工具在打造高转化商品页、精准获客、客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效果,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以期为云南花卉企业实现全球市场渗透率与运营效率的双重跃升提供参考借鉴。

    2025年16期 v.34;No.935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零售行业在全球市场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王婉懿;

    本文深入分析了新零售行业在全球市场下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新零售行业通过整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重构了零售业的“人、货、场”三要素,推动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购物体验。首先,本文从全球市场、生产能力、垂直整合与规模经济四个方面探讨了新零售行业的发展现状;其次,通过PESTEL模型分析了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和法律对新零售行业外部发展的影响;最后,基于SWOT分析法评估了新零售行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提出未来发展的策略建议,以供参考。

    2025年16期 v.34;No.935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8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商旅文体

  • 短视频赋能与电商驱动下黄河三角洲文旅消费新生态构建研究

    纪蕾;宋岩磊;程凤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当前,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短视频与电商的协同驱动作为文旅融合领域构建消费新生态的创新路径,在赋能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区域品牌价值提升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短视频日益呈现出用户规模大、使用黏性强、平台信息海量、用户兴趣多元、深度链接消费等特点,兼具媒体聚合、社交网络、电商销售、内容分发、知识服务、大众娱乐等多重属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短视频赋能与电商驱动如何共同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文旅消费新生态的构建,通过分析短视频的传播优势、电商平台的营销能力及两者的有机结合,探索 “短视频引流 + 电商变现” 模式对区域文旅消费升级的价值。研究发现,短视频与电商的融合不仅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播,还促进了文旅资源的商业化变现,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旨在为地方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

    2025年16期 v.34;No.935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藏羌彝走廊经济与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魏巍;周誉;张行;孙美琪;张博;

    藏羌彝走廊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与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在经济与文旅融合发展中具备显著优势。本文通过深入调研该区域的经济与文旅融合现状,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量化发展水平,并结合实证模型分析关键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策略与路径:深入挖掘和保护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内涵与吸引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体验;推进产业链整合,形成文旅融合产业集群;加强区域合作与国际化发展,拓展市场空间等。本文研究旨在助推藏羌彝走廊经济与文旅实现高质量融合,进而达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16期 v.34;No.935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物流·产业链

  • 新时期维护我国棉花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的路径研究

    沈澎;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明确提出,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合理调整价格水平,并探索可持续的新型支持政策,以保障棉农收益与市场稳定。2025年,新疆启动20亿元产业升级基金,聚焦棉花产业链高附加值转型,目标包括稳定种植面积3700万亩、总产600万吨,同步推进智能化纺织产业发展,如推广“黑灯车间”、搭建区块链溯源系统等。我国作为全球最大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棉花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对国家农业经济、纺织工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具有关键意义。然而,近年来受国际贸易摩擦、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棉花产业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棉花供应链、产业链的主要风险,并从优化棉花种植区位结构、发展棉花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体系、夯实完善棉花储备制度三个方面提出安全保障路径,为推动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16期 v.34;No.935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电商物流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以南阳市为例

    付红艳;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电商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与之配套支撑的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速度直接影响并制约农村电商的发展。因此,提升农村电商物流发展水平,成为推动农村电商高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的重要路径。本文以河南省南阳市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现状,剖析其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物流网点分布不合理、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物流意识有待提高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加强农村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电商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强电商物流人才培养、提高农村电商物流意识及优化物流配送模式等维度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期为促进农村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16期 v.34;No.935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9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长江经济带物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

    连文浩;王艳华;谢泗薪;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的核心枢纽及重要活力源泉,物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脉络”,是支撑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长江经济带物流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对推动该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从经济发展基础、物流支撑能力、物流产业绩效、技术创新能力、绿色发展成效五个维度构建长江经济带物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4—2023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其发展水平,结合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等方法,深入分析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群物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第一,长江经济带物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处于平稳发展状态,下游地区发展水平最高且显著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上游地区最低;第二,长江经济带物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整体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其中上游与下游地区的差距最大,城市群间差异是区域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三,物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H-H型省份主要集中于下游地区城市,而L-L型省份多分布于上游地区及部分中游城市。

    2025年16期 v.34;No.935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4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广东省绿色物流发展策略研究

    冯瑞;吴悠扬;陈跃丽;王昕;

    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物流体系运行质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效应日趋显著。当前,传统物流运作模式仍存在着高能耗特征突出、碳足迹监测缺失、逆向物流循环不畅等问题。推进物流体系绿色转型不仅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还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构建包含4个维度、18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搭建 SWOT-AHP 混合分析框架,重点对广东省绿色物流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进行定性与定量双重测度,形成具有空间适配性的发展策略矩阵,以期为区域物流低碳化进程提供决策支撑。

    2025年16期 v.34;No.935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4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贵州省绿色经济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杨杰;

    在全球环境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推动物流业与绿色经济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基于2014—2023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熵值法分别测算贵州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与物流业发展水平。同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度。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物流业发展水平总体呈稳健上升态势;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虽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增速相对滞后;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持续提升,其具体演进路径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2014—2016年的失调起步阶段、2017—2018年的协调培育阶段及2019—2023年的高质量协调阶段。

    2025年16期 v.34;No.935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金融视线

  • 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章帷儿;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速科技创新进程、驱动科技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融资门槛高、创新能力不足等多重制约。基于此,本文提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应用可以为破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难题提供有效路径:该模式依托上游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与担保支持来降低下游中小企业的授信要求,使其更易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从而缓解资金困境。企业绩效是衡量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核心指标,但供应链金融究竟如何影响中小企业发展、其内在传导机制具体为何等问题,仍需深入研究,以从更深层次揭示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2025年16期 v.34;No.935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6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经济赋能金融科技创新的机制和实现模式

    刘智涵;杨盛林;

    金融科技创新是推动金融行业智能化、数字化及风险可控发展的核心动力。作为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通过技术、人才、资源等内部机制,与政策、市场、竞争等外部机制的协同作用,为金融科技创新注入新的增长动能。本文立足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的理论基础,系统剖析了数字经济赋能金融科技创新的内在逻辑与作用机制,并从技术驱动、数据驱动、平台驱动及生态协同等维度,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赋能的具体实现路径。基于此,本文结合实践案例总结经验,分析了当前发展面临的实践挑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对策。

    2025年16期 v.34;No.935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金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基于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彤斐;安强身;

    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构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其发展亟须金融要素的有效支撑。本文基于2011—2022年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数字金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且该结论在多项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下均保持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影响人力资本、数字化转型与科技创新三条路径间接促进新质生产力生成;异质性研究显示,数字金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在企业规模、区域分布与产业类型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研究成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政策启示。

    2025年16期 v.34;No.935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5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服务经济

  • 云南省民族医药专利保护策略研究

    李俊莹;谢璐檐;

    当前,云南省民族医药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均有待提升,亟须引入专利制度为其提供保护。本文研究发现,云南省民族医药在运用专利制度进行保护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建议,需通过建立“申请前—申请中—申请后”三维措施联动机制:首先,从提高民族医药传承人的专利保护意识、提前做好专利布局入手,系统梳理民族医药技术资源,引导云南省民族医药的技术特征走上专利化发展路线;其次,制定适合民族医药特点的专利审查标准,明确审查要点与规范,确保大量具有价值的技术特征得到有效保护,提高民族医药专利质量;最后,推动云南省民族医药专利的转化与应用,拓展民族医药发展市场,以实现民族医药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2025年16期 v.34;No.935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化赋能制造企业“中国式”突破技术贸易壁垒的机制研究

    刘雪晴;李屹然;计方;

    如今,全球技术贸易壁垒加速升级,中国出口企业正面临合规成本攀升、供应链断链风险加剧及规则话语权缺失等多重挑战。本文立足对华技术贸易壁垒的演变趋势与特征,构建“中国式”壁垒突破理论框架,以2015—2023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突破技术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有效突破技术壁垒,并通过提升供应链韧性与规则话语权实现突破,凸显了“中国式”突破模式的独特机制。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议:政府应发挥双重角色作用,营造包容宽松的政策环境,以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行业组织应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牵头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生态共同体;企业则需善用政策红利与数字化平台,依托技术创新培育竞争优势,多方协同突破技术贸易壁垒。

    2025年16期 v.34;No.935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区域发展

  • “双循环”格局下跨境电商物流协同发展策略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王文霞;

    在“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推动下,跨境电商已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其物流体系的优化与协同发展对提高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在跨境电商物流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当前区域内仍面临物流成本偏高、信息化水平不足、基础设施协同不畅等挑战。基于此,针对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现状,现有研究需结合“双循环”格局分析机遇与挑战,本文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电商物流协同发展策略,以期为区域跨境电商物流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2025年16期 v.34;No.935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以四川省为例

    梁燕菊;秦笑;王梓沣;高雅宁;夏旖璠;

    新质生产力既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又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畅通“双循环”的重要动能。本文基于2014——2023年四川省21个地级市和自治州的面板数据,分别从数字生产力、科技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三个关键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各地市州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差异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四川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据此,本文提出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探究四川省新质生产力水平及差异、推进四川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025年16期 v.34;No.935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产业经济

  • 江苏省新能源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互动发展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魏俊一;黄奕;袁婧;张雪伍;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新能源行业已成为驱动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动力。伴随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得明显提升。由于市场辐射范围扩大与竞争维度多元化,新能源企业应借助新型生产要素,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新能源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倒逼能源输送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提质改造。基于此,本文围绕江苏常州市新能源产业展开分析,搭建产业竞争力模型,深入剖析新能源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互动机制下衍生的增长潜力与转型压力,同时提出若干应对策略,旨在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实现创新赋能,推动新能源产业向高效运作、智能技术融合及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

    2025年16期 v.34;No.935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宋焱;王基昱;

    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2009—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基准回归模型及门槛效应模型,旨在系统探究两者协同效应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表明,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的耦合水平良好;(2)基准回归模型验证显示,两者协同效应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单一要素,呈现“1+1>2”的叠加效果;(3)进一步分析发现,协同效应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单门槛特征,其促进作用随门槛跨越呈边际递增趋势,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与政策异质性。本文研究结论经稳健性检验确认可靠,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

    2025年16期 v.34;No.935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6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模型与门槛模型的分析

    靳博涛;

    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以数字化为动力,通过优化生产过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采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门槛效应模型,以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转型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且这种推动作用在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存在异质性。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门槛效应检验表明,当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达到一定门槛时,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

    2025年16期 v.34;No.935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企业管理

  • 企业ESG评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李雅倩;胡曲应;

    本文以2009—2023年沪深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企业ESG评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与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企业 ESG 评级能够显著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经过一系列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中介机制检验显示,企业ESG评级可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增强高管绿色认知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检验结果进一步揭示,国有企业、非重污染行业及高科技企业中,ESG 评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作用更为突出。本文研究结论对新形势下企业推进绿色转型、提升绿色生产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5年16期 v.34;No.935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5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

    许煜菡;刘宁;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激活国企活力、加快国企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举措。本文以2012—2023年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驱动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显著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机制检验表明,混改通过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提高信息透明度及优化管理层持股激励机制,有效提升了国企对外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率;异质性分析显示,上述结论在资产负债率较高、资本密集度较低及国有股东控制权较弱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研究为进一步深化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16期 v.34;No.935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0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路径依赖与突破——基于投资视角

    沈澜;龚言舟;

    当前,国有企业在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存在对传统投资路径依赖,优化投资方向与模式、聚焦科技创新是实现其转型升级的关键。本文以2014—2023年沪深A股上市国有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投资强度对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投资强度与新质生产力水平呈倒“U”型关系:适度投资能促进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过度投资则因资源错配等问题产生负面效应。机制检验表明,研发投入强度在投资驱动生产力跃迁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且研发方向与政策的契合度至关重要。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高科技行业的国有企业中,上述倒“U”型关系更为显著。本研究结论揭示了国有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需平衡投资规模与质量等核心关系,为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2025年16期 v.34;No.935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